原標題:“盤點2014”之中國經濟“新常態”(二)調結構 釋放經濟新活力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卜衛軍):2014年初,中國預設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目標為7.5%左右。今年前三季度,中國經濟增長率分別為7.4%、7.5%和7.3%,出現了罕見的實際增長低於預期的情況。當前,中國面臨資源、環境壓力持續加大,人口結構發生變化,要素成本上升,世界其他主要經濟體發展前景不容樂觀等諸多問題,繼續保持舊有的發展模式已難以未繼。
  在此背景下,12月9日至11日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從九個方面詳細解讀了“經濟發展新常態”,要求堅持經濟穩中求進,把轉方式、調結構放到更加重要位置。對於“經濟發展新常態”,中國農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向松祚主要從三個角度分析,他說:“一個是新速度,過去幾年我們增速非常高,都是8%以上,甚至有幾年是兩位數,現在我們的增長速度會逐步的放緩;第二是新亮點,更主要的是中國經濟一個的大轉折,過去支撐中國經濟的一些傳統行業可能已經不能再快速增長了,比如傳統製造業、房地產等行業會慢慢進入到非常低速的增速,增速就靠新的行業,比如說新的服務業、新能源、新科技等等;第三個就是新思維,當增長速度稍微緩一點的時候,政府和企業要有新思維,以及我們對整個中國經濟的看法的根本性轉變。”
  過去,當經濟出現下滑趨勢時,中國往往會加大投資拉動經濟。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全面爆發後,中國經濟增速快速回落。為了應對這種危局,中國推出了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經濟刺激計劃,主要依靠政府投資拉動經濟迅速回升。當時投資達4萬億元左右的救市政策可以說是立竿見影,經濟下行得到有效遏制,不過,隨之而來的是,在隨後的幾年,中國遭遇產能過剩、結構失調等新的問題。外需不振,出口難以大幅增長,擴大內需尤其是擴大內部消費需求又非一日能夠實現,消化、解決前期積累下的結構調整問題將持續一段時日。對此,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表示:“結構調整的陣痛主要是表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多年積累的傳統產業的產能過剩問題仍然比較突出;第二個是今年以來房地產持續調整的累積效應有所增加。”
  1998年,中國開啟了以“取消福利分房,實現居民住宅貨幣化、私有化”為核心的住房制度改革,自此,中國正式進入商品房時代,房地產行業迎來快速發展的春天,併在隨後的十幾年間,成為是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斌表示:“房地產對中國鋼鐵需求的貢獻大概是50%多,一半多的鋼鐵需求來自於跟房地產相關;水泥方面,大概接近30%的需求和房地產相關,還包括傢具、裝修等。所以,房地產是一個很長的產業鏈,在整個GDP貢獻裡面可能有20%左右直接或間接跟房地產相關。”
  不過,隨著房地產的快速發展,房價高企、庫存增加等問題也接踵而至。截至今年10月底,房地產待售面積達5.6億平方米,多家經濟機構預計,如此大規模的庫存需要兩年以上的時間才能被市場消化。今年1月到11月,中國房地產開發投資額為8.66萬億元,同比增長11.9%,與去年同比增長19.8%相比已有大幅回落。朱海斌表示:“根據我們的估計,今年房地產投資下滑對GDP增長下拉大概1個百分點,這其中包括房地產本身和與其相關的需求下降。明年房地產投資可能仍然會下滑,這個對GDP增長會是一個負面的影響。”
  雖然GDP增速略有放緩,但中國經濟結構的調整正在出現新的變化。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首次超過第二產業,達到46.1%,今年前三季度,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6.7%,高於第二產業2.5個百分點;最終消費貢獻率達48.5%,大於投資貢獻率;高新技術產業,包括裝備製造業的增速為12.3%,高於工業平均增速;與此同時,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同比下降4.6%。對此,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研究員楊禹表示:“這些數據從一個側面告訴我們,中國經濟質量本身正在發生變化。也許經濟增速有下行的壓力,但是質量的變化對於我們的影響可能更大。一些規律告訴我們,人均GDP達到六七千美元的國家中,老百姓消費的偏好將從過去喜歡消費製造類的產品轉向更關註服務業的消費品,這為服務業的發展帶來契機。”
  在許多經濟學家看來,隨著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在提高,經濟增速有所下滑將是必然,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學術委員會主席平新喬介紹說:“從產業結構來講,經濟中要提高服務業的比重的話,那麼經濟增長速度就會稍微往下緩,這是一個經濟學的規律。大概服務業占GDP比例超45%以後,服務業比重只要每漲6個點,那麼整個GDP增長速度就會掉一個點。這是美國經濟學家威廉·傑克·鮑莫爾1967年提出來的。”
  另外,統計數據表明,2013年,中國每億元GDP帶動的就業人數第一產業是4271人,第二產業928人,第三產業1130人。以農業為主要特征的第一產業在中國已趨於飽和,第二產業中的工業曾是拉動中國改革開放的主力,但是如今能夠吸收的邊際勞動力也在日漸減少,未來,就業崗位將主要由以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提供。在政府看來,只要就業能夠得到有效保證,表現在數字上的經濟增長率並不能真實反映中國經濟的健康程度,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表示:“無論經濟增速比7.5%這個點高一點還是低一點,只要能夠保證比較充分的就業,不出現較大波動,都屬於在合理區間。”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勞動科學研究所主任張麗賓認為,雖然經濟增速比過去有所下降,但是目前的GDP基數遠遠高於以往,在這種情況下,GDP每增長1個百分點帶動就業的數量也高於以往。她說:“中國勞動力供給減少的速度快於產業結構或經濟增長調整的速度。所以,在經濟增速下滑的同時保證了就業總量還是持續增加。另外,改革促進了服務業和中小微企業的發展,這些都是保障就業很重要的部門。預計,我們今年城鎮新增就業的數據可以達到1300萬。”
  持續30多年快速發展的中國經濟目前正處在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中國仍沒有完成工業化和城鎮化,未來,中國的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仍將持續不斷地賦予經濟新的增長動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b90ybjiz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